中新網南京11月1日電 (楊顏慈)政府、企業、社會組織如何更好地協作,以降低災害風險應對災害挑戰;社會組織在參與防災、救災及災後重建工作中如何定位角色並更好地發揮作用;亞洲其他國家乃至世界在防災救災中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……
  11月1日,2014亞洲減災救災國際研討會進入第二天會程,來自國內以及印度、菲律賓、孟加拉、印度尼西亞、日本、德國、美國、瑞士等國的43家救災機構和專家近100人共聚南京,分享各國減災救災工作的案例並就政社互動協同進行探討。
  江蘇省人大常委會原副主任、愛德基金會顧問趙龍致辭。他表示,敬畏自然、熱愛家園、尊重生命自古就有,代代相傳。汶川地震給中華民族帶來傷痛,但它也極大的激發了全民參與公益慈善的高漲熱情,對中國公益慈善事業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。他希望在新的歷史條件和新的社會環境下,救災實務工作者們要繼續學習先進理念和經驗,不斷提升服務質量,共同為減災救災事業的發展,為造福人類做出貢獻。
  會上,愛德基金會副董事長兼秘書長丘仲輝指出,在過去的15年中,中國平均每年有3億人次受到災害影響、2000億資金損失,作為社會組織,如何面對自然災害的挑戰,如何提升救災服務質量,如何實現真正的公平公正,如何促進減災救災中的政府協同、社會協作,這都是在新形勢下麵臨新的挑戰,值得大家深思和反思,這也成為了召開本次研討會的動力。
  丘仲輝認為,在救災工作中,儘管政府、企業、民間組織都熱情參與,但缺乏協同協作會造成部分資源的浪費,且救災效率有待提高。同時,目前的救災工作亟待解決起點公平、過程公平與結果公平的問題,這同樣有賴於更好地進行政社協調,社會組織協作。
  比起救災的難題,邱仲輝認為,更大的困難在於防災和災後重建工作。“人們的目光往往集中於救災的場面,在很多情況下,災害在兩周後,就很少再得到關註,因此也為籌款和災後重建帶來困難。”
  國際救災聯盟代表傑倫·尤倫思認為,近些年來,國際社會自然災害不斷發生,愈發考驗社會組織在減災救災工作中的能力。他說,國際救災聯盟在全球有140多個成員機構,各個成員機構之間都互相關聯,在不同的國家開展自己的工作。他們的工作不僅僅是幫助成員機構更好的工作和成長,更是要在全球範圍內分享資源和經驗,提升工作水平。相信通過成功舉辦類似今天這樣富有成效的會議,一定會促進減災救災工作更為深入地開展。
  據悉,本次研討會由愛德基金會主辦,南都公益基金會、騰訊基金會、中國扶貧基金會、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等聯合主辦。會議旨在為參與救災的各方主體之間搭建“分享交流、溝通探討、研究對策“的平臺。會議期間,除全國性的參與救災工作的基金會外,還邀請了四川省、雲南省的政府部門代表及印、菲、印尼、日、孟加拉等國的專家學者及國內的NGO代表與會。(完)  (原標題:2014亞洲減災救災國際研討會在南京召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uf72ufuzi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